【青年力·正当时】在建筑数字化中成长 |
|||||
|
|||||
2024年夏天,我作为一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怀揣着对技术的热爱,正式告别了熟悉的校园,迈进了深惠城际1标土建四工区BIM小组的大门。面对这一全新的、相对陌生的施工领域,我的内心交织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将编程技能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兴奋与期待,又不免因自己对施工行业的一窍不通而感到忐忑与不安。 从“代码”到“图纸”——技术学习的破壁之旅 初入部门,我意识到BIM并非仅仅局限于“三维建模”的范畴,而是一种涵盖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工具。它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建模技能,更要对建筑图纸有着深刻的理解,而我在工作之初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快速看懂图纸。 面对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线条与符号,我一时间摸不着头脑。为了尽快“破冰”,我积极翻阅专业书籍、观看各种在线课程,逐渐掌握了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读图方法;虚心向领导及同事请教,逐渐熟悉了钢筋标注,混凝土符号等专业知识;在逐步深入施工现场的过程中,我能够开始利用图纸进行模型建模,从简单的墙体绘制到复杂的钢筋绘制,一步步提升自己的识图与建模能力。 学以致用——计算机专业的BIM赋能实践 BIM技术的核心在于软件操作,因此我从最基础的Revit软件开始学起,通过网课学习和官方文档的研读,逐步掌握了建模流程,从创建标高、轴网,到搭建梁、板、柱等结构构件,我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为了系统性检验学习成果,我报名参加了BIM技能一级等级考试,通过反复练习真题,重点攻克族库创建,参数化建模等难点,最终顺利通过了考试。 此外,为了掌握施工模拟技术,我还学习了Twinmotion、BIMFILM、PR等软件,实现了施工进度的可视化推演,逐步构建起了完整的BIM技能树。这些技能的掌握,不仅让我在工作中能够高效地解决各类技术难题,也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展望——做“BIM+AI”的拓荒者 展望未来,我满怀信心与期待。在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深化BIM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探索更多创新应用。例如,利用深度学习训练图像识别模型,实现自动检测图纸设计规范的自动检测与冲突预警;利用Python爬虫技术爬取模型中的材料数据,结合深度学习算法预测施工损耗率,帮助项目实现精准采购与成本控制;将深度学习算法引入施工模拟系统,通过历史数据训练预测模型,为项目提供更智能的决策支持。 从“代码程序员”到“BIM工程师”,我的职业转型不仅得益于公司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支持,更展现了计算机技术在传统工程领域的无限可能与广阔前景。正如那句话所说:“跨界的意义,不是放弃原有专业,而是用它的光芒照亮新的战场。”我将继续秉持这一信念,在BIM技术的广阔天地中砥砺前行,为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