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话逊克 |
|||||
|
|||||
逊克是一座美丽的边境小城。它临江而建,傍山而居,恰似一块温润的红玛瑙,巧妙地镶嵌在黑龙江之畔,在中俄边境勾勒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逊克之名,源于其境内的两大河流——逊河与库尔滨河(“克”是库尔滨的简称),两河各取一字,“逊克”便由此而来,这名字里,仿佛也流淌着两条河流的悠悠韵味。 逊克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或许是因其地处偏远的缘故吧,专程前来旅游的人并不是很多。生活在小城里的人们,一蔬一饭慢煨着舒适且平淡的日子。对于小城的居民而言,我们这些暂居于此的外地人,无疑是一种独特的存在,这种独特在不经意间,便成了他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而我们,则置身于小城之中,忙碌着自己的事情。闲暇之余也曾走进小城的街头巷尾,用心去触摸这座城市散发的温暖与气息。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一无二的风景与韵味。逊克,除了拥有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更以“两多”而闻名遐迩——玛瑙多,江鱼多。逊克作为北红玛瑙的重要主产地之一,凭借其绚丽温润的质地、丰富多变的俏色、较高的硬度以及良好的透明度,在世界玛瑙之林中占据前列之位,素有“世界玛瑙看中国,中国玛瑙看逊克”的美誉。玛瑙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早已深深融入小城人的日常生活,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 长约两公里的“红玛瑙大街”,是逊克的主干道之一,道路两旁,与玛瑙相关的店铺比比皆是。玛瑙原石陈列馆内,一块块原石宛如沉睡的精灵,等待着人们去唤醒其内在的美;玛瑙雕刻工作室中,工匠们以精湛技艺赋予石头灵魂;天然玛瑙工艺厂中,传统与现代工艺交织碰撞。而更多的,则是摆满各类精美成品的商铺,踏入店中,琳琅满目的玛瑙制品瞬间映入眼帘,令人眼花缭乱。那些五彩斑斓的石头,在柔和的灯光下,散发出璀璨而迷人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店主们总是热情地迎接每一位顾客,耐心且细致地解答各种问询,此时,他们更像博物馆里的讲解员,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逊克北红玛瑙的前世今生,让人不免沉浸其中。 在逊克,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饭店生意好不好,全在厨师的鱼锅里。逊克人对鱼的喜爱与深谙可见一斑。逊克背靠黑龙江,江鱼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宛如一部江鱼的百科全书。逊克的江鱼远近闻名,以开江时节的鱼最为鲜美,所谓开江鱼就是在每年的四月中下旬,大地复苏,沉睡一冬的江面冰层逐渐消融。这时,历经漫长冬季的江鱼,体内脂肪已消耗殆尽,腹中杂质也已排放干净,肉质愈发紧实,久炖不柴,味道格外鲜美,与其他时节的江鱼相比,别具一番风味。而开江鱼只有在每年四月底二十天的时间里才可以品尝到,所以显得尤为珍贵。懂行的食客在每年开江之时,纷纷奔赴江边,只为品尝这难得的美味。即便过了食开江鱼的时节,江鱼依旧是小城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菜市场里,小贩们扯着嗓子大声吆喝着各种江鱼的名字,试图吸引过往大叔大婶们的目光。而那些已然驻足摊位前的大叔大婶们,则精挑细选,只为觅得一条心仪的江鱼,随后满意离去。想必在中午或是晚上,小城的某个角落,定会飘出炖江鱼那令人垂涎的香味。 傍晚的逊克县城,也有着与其他小城共有的气质,在喧嚣的市井气下,处处透着对生活的那份热情。此时的江畔,恰似一个宽敞的大阳台,江堤横贯东西。人们沿着江堤悠然散步,远处的夕阳低悬在江面之上,“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韵在此刻生动呈现。江边的垂钓者一动不动静守着时光,与嬉笑打闹的孩童形成鲜明的对比。动静之间,尽显生活的百态。江畔夜市里,小吃摊位鳞次栉比,各色小吃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摊主们早早准备好食材,在摊位前静静守候。待夜幕降临,食客们纷至沓来,缭绕的烟火气在华灯的映照下,弥漫在小城的夜空,为这座小城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温暖与生机。 六月的逊克,是一个多雨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青草气息,树木在雨水的滋润下愈发葱郁,枝条在微风中摇摆舞动,投映在地上的斑驳光影,被修饰成了一幅剪纸画。在这个季节里,花开花谢,云卷云舒,一切都坦然如往常。逊克最美的风景,正是这随处可见的人间烟火和那些平凡质朴的瞬间,它们如同一串串璀璨的红玛瑙,编织成逊克最动人的模样。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