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工作间隙里的丰收 |
|||||
|
|||||
在赫章工作近一年,我才真正摸清这里秋天的模样。它不在朋友圈精致的风景照里,而在午休时窗外飘来的果香中,在老乡背篓沉甸甸的收获里,更在我办公室的抽屉深处,那里悄悄藏着秋日的滋味,和当地人代代相传的老讲究。 午休的时候,宿舍后山坡准时传来“哗啦啦”的声响。那是赫章秋日第一个收获节点,核桃熟了。循声探去,只见郭婶正在摘核桃。她仰头瞄准,竹竿轻巧一勾一拧,青皮核桃便“咚咚”落进塑料布围成的圆圈里,每个动作都精准利落。“试试不?”王婶笑着递过竹竿。我接过来才知分量不轻,使劲勾扯几下,只摇落三两颗核桃,反倒蹭了满手黏稠的树胶。王婶接过竹竿笑道:“这活儿得用巧劲。咱赫章人摘核桃有讲究,头一筐得先给老人送,这叫敬秋实,盼着年年丰收。”后来去王婶家取核桃,正遇见她在院坝晒核桃仁。金黄的果仁铺满竹席,边上搁着个细篾小篮,里面满是特意挑拣的饱满果仁。“这是给隔壁张大爷备的,他腿脚不便,每年都得给他留些最好的。”秋日的阳光照在核桃仁上,泛着油亮的光泽。我抓一把放进嘴里,脆生生的香甜在口中漫开,却比往年尝过的更多了一份暖心的滋味。 项目部门外的路上新设了个刺梨摊。摊主是小卖部的李叔,车斗里两筐刺梨裹着细密的小刺。那天下班,见他仍在摊前忙活,我问价,他说:“论斤称。不过咱赫章人待客,要是有人来家,端碗刺梨水是老规矩,酸甜解乏。”他说秋收后村里会办“晒秋会”,各家将晒好的核桃、刺梨膏、玉米串摆出来,或换别家干货,或分给孩子们吃。我买斤刺梨试熬膏,虽有些糊底,但泡水时同事小张尝了口:“哎,这味儿像我外婆做的!我老家每年熬刺梨膏,都要放颗红枣在罐底,说能留住秋气。”自此,办公室里常飘着刺梨水的香,大家还约着去看“晒秋会”。 散步路过村子,最先撞进眼里的就是各家屋顶——青瓦上铺着塑料布,金黄的玉米满满摊了一层,像给屋顶盖了层碎金子。有人拿着木耙子来回翻晒,阳光洒在他们身上,连汗珠都闪着光。有次听见几个老乡聊天,说等玉米晒透了,要编几串 “玉米龙”挂在屋檐下,“这是老辈传的,玉米龙能护着家,来年庄稼长得好。”有时候加班晚了,食堂会煮新收的玉米,啃着热乎乎的玉米,那一刻忽然觉得,赫章的秋天,不止是五谷丰登的喜悦,更藏在一份份细微的民俗讲究里:是“敬秋实”的核桃,是待客的刺梨水,是檐下悬挂的玉米龙。这些世代相传的老规矩,裹着人间的烟火气,让丰收的暖意变得更扎实,也更绵长有味。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