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记忆 |
||||
|
||||
在北方,春节的准备从腊月初八开始,初八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熬腊八粥、腌腊八蒜,祈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的习俗,是从宋代开始的。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传统的腊八粥由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栗子,杏仁、核桃仁、荔枝肉、葡萄干、菱角米和各种豆类制成,而我家一般不会将这些食材都用上,只挑选几样常见食材,只为图一个好意头。 腊八蒜是北方常见的餐桌小菜,我在南方生活的这几年基本没有见过。腊八蒜用醋腌制,成品颜色翠绿如同碧玉,口味偏酸、微辣,配上一碗腊八粥,对于北方人来说,那味道便是过年的味道。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一过,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街头巷尾卖春联和爆竹的摊位越来越多。爷爷喜欢书法,每年的春联都是爷爷自己写,“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民安国泰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爷爷字写得好,邻居亲朋经常会来向他讨要对联,他一开心便将对方留在家里吃饭。我也开心,因为这天奶奶肯定会多做几个好吃的菜。 再过几天,家里就该擦玻璃、买花和爆竹了。我家一般在小年这天大扫除,寓意着辞旧迎新。奶奶把报纸裁成方方正正的块,蘸了温水玻璃上画圈。她教我用掌心压着报纸斜斜地往下推,玻璃发出了清亮的咯吱声。多擦几遍,冬阳便会毫无滞碍地穿进房间,洒在卧室的床上,房间亮堂了,大家心里也亮堂了。 蝴蝶兰和牡丹是我家每年过年必不可少的仪式感。腊月二十四一到,爷爷便会带着我去花市买花,这对小时候的我来说,可是一年里最心心念念的事。一踏入花市,馥郁花香便扑面而来。花市上不只卖花,还卖各种小动物。“爷爷今年我想买只兔子,或者小鸟也行。”于是爷爷挑他的花,我选我的宠物。年前的花往往要比平常贵上一倍,但大家为了过年的这份喜庆热闹,往往都会狠狠心买几盆回去。 岁月不饶人,如今,爷爷的脚步不再轻快,买花的重任便交接到了爸爸和姑姑身上。但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一到新年,家里的客厅还是会准时摆上蝴蝶兰和牡丹花。那熟悉的芬芳,依旧承载着一家人满满的年味与期盼。 买完花回家的路上肯定会遇到卖爆竹的商贩,爷爷往往会买上四五挂鞭炮和两捆二踢脚,再挑选一些小孩子喜欢玩的小爆竹,譬如窜天猴、摔炮之类,走完这一趟,他负责采买的年货就算是完成了。晚饭后,天色渐暗,我迫不及待地拉着爷爷在院子里放鞭炮。我胆子小,捂着耳朵躲得老远,爷爷不紧不慢地点燃窜天猴,伴随着“吱”的一声尖锐呼啸,一道道火光如离弦之箭冲向夜空,紧接着“砰”的一声炸响,五彩的光焰在夜幕中肆意绽放。我兴奋极了,嘴里欢呼不停。那些刚买的爆竹,根本留不到过年,往往当天就被我放了个精光,那噼里啪啦的声响、绚丽夺目的烟火,还有祖孙俩的欢声笑语,成了记忆里最温暖的新春片段。 等到了腊月二十七,年的脚步愈发匆匆,家中的烟火气也愈发浓烈。“要买九孔藕,炸出来的藕夹更脆。”妈妈边切菜边念叨,鲜嫩的茄子与洁白的藕被切成厚薄均匀的薄片。爸爸则负责腌制酥肉,香料与鲜肉在他手中充分交融,每一寸肉都裹满了家的味道。奶奶戴着老花镜,坐在桌前不紧不慢地调着茄夹、藕夹的馅料。葱姜末、肉馅、调味料,在她的搅拌下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气。这些工作爷爷不参与,只顾着练字和欣赏他的花了。伴随着劈里啪啦的油溅声,香气扑鼻而来,我守在油锅旁边,等着吃出锅的第一口。每家每户的年货向来炸得极多,满满当当的几大盆,承载着一家人对新年的美好期许。这些炸年货,一直从年前吃到正月十五,无论何时品尝,都能勾起心底那份浓浓的年味。 终于,翘首以盼的春节如期而至。大年三十的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洒进屋子,爸爸就一头扎进厨房,开启了“年午饭”的筹备。 清蒸鲈鱼是爸爸的拿手好菜,爸爸手法娴熟,鱼身改刀,放上葱姜,淋上料酒,上锅清蒸,每一步都很熟练。做糖醋排骨,更是讲究,炒糖色时,他紧盯火候,待糖液变成诱人的焦糖色,再放入排骨翻炒,那酸甜的香气瞬间在厨房弥漫开来。这几道菜,一直是我家餐桌上的常客。妈妈负责在一旁打下手,我和奶奶则在客厅捣鼓起了花糕,奶奶做的花糕各式各样,我学不来,只好负责往花糕上按红枣。圆润饱满的红枣被嵌入面团,瞬间为花糕增添了几分喜庆。 临近中午,厨房里的饭菜陆续出锅,一道道佳肴摆满了餐桌,热气腾腾的花糕也从蒸笼里出炉,麦香与枣香交织在一起。一家五口围坐在餐桌旁,心中满是幸福。大家举起酒杯,互相诉说着对家人的祝福,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这一刻,岁月温柔,亲情满溢,正是家最温暖的模样。 大年三十的晚上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家家户户都守在电视机前,一边看着春晚一边包着饺子。北方的饺子馅花样很多,除了常见的白菜猪肉、芹菜猪肉、胡萝卜羊肉外,还有芫荽馅儿和豆腐馅儿的,芫荽,谐音“岁岁”,饱含着人们对岁岁平安的祈愿;“豆腐”谐音“都福”,寓意着家中每一位成员都能福泽深厚,好运连连。厨房里,菜刀与砧板相互碰撞,奏响了一曲热烈的“新春厨房交响乐”。每一声脆响,都裹挟着人们对新年的殷切期盼。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大家有说有笑,擀皮、包馅、捏褶,动作一气呵成。奶奶手法娴熟,包出的饺子精巧美观。爷爷也来凑热闹,包的饺子不是皮破了就是馅少了,惹得我们忍俊不禁,欢声笑语在屋内不断回荡。 包饺子时还有个习俗,人们会找一枚硬币包进饺子里。这枚小小的硬币,承载着满满的好运与祝福,谁要是在吃饺子时幸运地咬到,便意味着抢得了新年的头彩,一整年都能平平安安,万事顺遂。 在这温馨的氛围里,春晚的欢声笑语、家人们的声声祝福,和着饺子的腾腾热气,交织成一幅独属于春节的美好画卷。 时光的步履匆匆,细想来我也离家工作将近五年,每年春节,回家过年便成了我心底最炽热的期盼,那是无论多远的距离、多重的疲惫,都无法阻挡的归心似箭。这些美好的记忆,就像一颗颗夜空中的璀璨星辰,镶嵌在的我生命中。即便岁月流转,它们依旧熠熠生辉,无论我身处何方,遭遇怎样的风雨,只要想起家乡,想起那些春节里的点点滴滴,心中便会涌起无尽的力量,那里是我永远的根,它一直在静静等待着我归来。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