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哨声里是故乡 |
||||
|
||||
在河南省北部,有一座被时光浸润的小城。卫河悠悠穿城而过,淇水汤汤与之相伴。这里曾是《诗经》中多次提起的地方——浚城、顿丘,千年岁月虽已流逝,却仍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小城里没有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只有斑驳的石像与古老的城墙,默默诉说着千年的沧桑。 漫步街头,随处可见色彩斑斓的泥塑,轻轻一吹,便能发出或低沉或清亮的哨声。这便是浚县特有的“泥咕咕”,如今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咕咕的起源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最初是为纪念阵亡将士而捏制的泥人、泥马。历经千年传承,如今的泥咕咕题材更加丰富,飞禽走兽、人物民俗,无不栩栩如生。红、黄、蓝、绿等鲜艳的色彩搭配,让这些小巧的泥塑格外引人注目。虽是小物,却承载着一代代浚县人对家乡的深情记忆。 童年的记忆里,我总是趴在父亲肩头,一边吹着泥咕咕,一边看热闹的社火表演。外公曾是位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能用泥咕咕吹奏完整的曲子,而我却只能吹出“咕咕”的声响,每每让我羡慕不已。后来离家求学,回浚县的机会越来越少。有次想给同学带些特产,却一时不知选什么好。恰逢老友相邀同游古城,才发现记忆中的老街已焕然一新,古色古香的店铺整齐排列,再也寻不见当年我们最爱光顾的小餐馆。 街边摊位上五彩缤纷的泥咕咕再次吸引了我的目光。 “对了,你不是要送同学礼物吗?泥咕咕正合适。可以选传统的鸟形,或者生肖造型的。上次我就给室友带了,这可是咱们浚县最好的名片。”朋友说道。 确实如此,对于在外漂泊的浚县人来说,泥咕咕不仅是一件精巧的工艺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愁。当我将小小的泥咕咕托在掌心,轻轻吹响时,那些深藏心底的童年记忆瞬间苏醒。 这小小的哨音,仿佛具有穿越时空的魔力。每当它在异乡响起,浚县的青山绿水、古城的烟火气息,便会跨越千山万水,浮现在游子的眼前。这穿越千年的回响,无声地诉说着,无论走得多远,我们的根永远深扎在这片土地。随着一声声“咕咕”的呼唤,乡愁在心底轻轻回荡,生生不息。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