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登高望 故土情更长 |
||||
|
||||
|
霜降已过,黔西北的群山在秋风中加深了墨绿与赭黄。目光扫过手机日历,显示农历九月初九,我才赫然发现,重阳节到了。 在赫章,这个以独特地貌和淳朴民风著称的地方,重阳节所承载的“敬老”与“登高”传统,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家乡、投身工程建设的人而言,被赋予了一层格外深沉而特殊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日历上的一个节气,更是连接着我们与这片土地、与家中长辈、与肩上责任的一条情感纽带。 赫章的重阳,自有其独特的风味。前几日,我在工资公示的地方,顺手将从当地买来的几块新鲜桐叶糍粑分给了大伙。一位与我们共同参与建设的当地民工接过糍粑,笑着感慨:“九月九,打新粑,吃了步步高!咱们这大坝,也得像这糍粑一样,一层层夯实,一步步‘长高’才成!” 我们吃着香甜软糯的糍粑,品味着这份来自山野的淳朴情谊。那位参与建设的当地民工望着已经建好的基坑,眼中满是期盼:“你们这不仅是在为我们造‘福水’,也给我们带来了在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往后庄稼喝水不愁,娃们也能用上更清亮的水,这才是真正长长久久的好事。”这番话让我忽然体会到,“敬老”的内涵在这里得以延伸。以前我总觉得敬老就是多陪老人说说话,现在才懂,让他们不用费劲挑水、不愁庄稼旱,才是最实在的。这样的改变,比说再多关心的话都管用。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人之常情。但在赫章水库的工区,这份“思亲”之情,化作了更强大的责任感。我们思念远方的家人,而此刻,项目部这个集体,便是我们临时的“家”。食堂里特意准备的重阳糕,虽不及故乡的精致,却饱含着这个临时大家庭特有的关怀与温暖;工作间隙,与同事们在营地旁的小山坡上走一走,聊聊家乡的习俗,说说工程的进展,彼此的陪伴驱散了秋凉。 九九重阳,登高望远。我们站在自己参与建造的“高山”之上,望见的不仅是赫章的壮美山河,更是一个因水而兴、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份由奋斗与汗水浇灌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让异乡成了值得守护的第二故乡。 秋意渐浓,遥祝家人安康;大坝渐起,期盼赫章更好。这个在工区度过的重阳节,将永远留在我记忆深处。 |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