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三十载,今日始读《易》 |
||||
|
||||
|
我的微信头像用了二十几年了,是幅水墨太极图——黑白色阴阳鱼环抱交融,鱼眼处藏着点点相反色。这些年总有人发来私信:“大师,能帮我算一卦吗?”每次我都笑着解释:“我只是个练太极的,不是算命先生。”但这份误解,却让我对《易经》生出一份特殊的情结。 习练太极拳近30年,从最初模仿师父的一招一式,到后来体会“节节贯穿”的气息流转,总觉得这套拳背后藏着更深的哲学。很多太极大师常说“拳打阴阳理”,可这“阴阳”究竟是什么?几年前曾试着翻开《易经》,却被“乾为天,坤为地”的卦辞和错综复杂的爻变弄得一头雾水,翻了不到二十页便束之高阁。 这天刷手机,看到《古文观止》读书群里弹出消息:《我读周易的一些经历》,讲了群主组建周易学习群的始末,文章的末尾有句话:“有缘的话,可以来,但是如果是凑热闹,不必了。”我犹豫了两天,下定了决心,手指一抖点了“加入”。想起在古文观止读书群里坚持两年多的日子,因外派工作中断时的遗憾,如今新环境终于趋于安稳,这份重拾经典的热情再也按捺不住。如今正好赶上群里第一周的学习,就让我从《易经》第一卦开始,探寻太极与《易》的千年渊源。 《易经》不是算命书,是中国人的哲学根脉 世人多把《易经》等同于占卜,其实这只是它最表层的用途。真正的《易经》,是由“经”与“传”构成的智慧体系——“经”是六十四封象与卦辞,记录着古人对宇宙规律的观察;“传”是孔子及其弟子所作的《十翼》,用哲学思维解读封象背后的道理。正如清代学者纪晓岚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其核心思想可以用《系辞》里的一句话概括:“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构成,它们相互转化、动态平衡,这正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本质。 太极图里阴阳鱼的环抱,不正是这种思想最直观的体现吗?阳鱼中有阴眼,阴鱼中有阳眼,说明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就像我们练太极时的虚实转换——重心在右腿时右腿为实(阳),左腿为虚(阴),移步时虚实相生,从未有绝对的虚实之分。 太极拳里的每一招,都是《易经》的具象化 很多拳友可能不知道,我们常练的太极拳“十三势”,其实是对《易经》八卦与五行的完美诠释。明代武术家王宗岳在《太极拳经》中说得明白:“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八卦对应着八种基本手法:掤如乾天刚健,捋似坤地包容,挤像离火外张,按若坎水内收,采仿艮山沉稳,挒效巽风灵动,肘法如震雷迅疾,靠劲似兑泽绵长。我练“野马分鬃”时总找不到感觉,直到看到有文章云“这招要学巽卦的‘随风而巽’,肩肘要像风吹杨柳般灵活”,才突然领悟到招式里的轻盈与顺势而为。 五行则对应着五种步法:进步属木,像草木生长般舒展;退步为金,似金属下沉般沉稳;左顾右盼如水,流转不定;中定像土,稳居中央。每次站桩时要求"中正安舒",其实就是五行里"土为中央"的体现——土是万物之基,中定是所有招式的根基,没有稳定的中定,再华丽的动作都是空中楼阁。 更精妙的是拳势与卦象的呼应。练“云手”时,双手交替划弧,身体左右旋转,恰似太极图中阴阳鱼的循环运动,暗合“阴阳相错”的道理;而“海底针”招式,上体前俯、手探下方,实则是“坎中满”卦象的演绎——坎卦外柔内刚,这招看似柔缓,实则暗藏寸劲,正如《易经》所言“外柔内刚则优”。 从拳到经,是修行也是回归 年轻时练太极,追求的是“行云流水”的外在形态;人到中年才明白,真正的功夫在拳外。就像《易经》泰卦“天地交泰”的启示——乾在下、坤在上,天地之气交融才能万物生长。练拳时若只追求动作标准,不懂得“含胸拔背”是让胸腔与腹腔之气交融,“沉肩坠肘”是使上下肢劲力贯通,终究只是“花架子”。 在国外工作的日子,周边没有合适的晨练的场地,也找不到同好切磋,只能在附近的小公园一隅比划几下。断开的不仅是拳术的练习,更是与传统文化根脉的连接。如今重新加入学习群,跟着大家一字一句读卦辞,突然发现那些曾经晦涩的文字,都能在练拳的体验中找到注解。 《易经》群里很多同学,用各种方式解读乾卦“元亨利贞”。这四个字何尝不是练拳的四个境界?“元”是初学乍练的初心,“亨”是招式渐熟的顺畅,“利”是身心受益的通透,“贞”是坚守不懈的恒心。 拳打千遍,其义自见;经读百回,其理自明。未来的日子,我会把练拳的体悟融入读《易》,也把《易经》的智慧渗入拳式。或许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它从不孤立存在,而是像太极图里的阴阳,相互滋养,生生不息。从第一卦开始,慢慢来,总会有收获。 |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