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
||||
|
||||
傍晚时刻,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项目部的同事们各自放松下来,有人在活动室打乒乓球,有人在院子里散步,我则坐在电脑前冲浪。此时一部纪录片引起了我的注意。这部由外国媒体制作的《中国制造2025》,肯定了中国近十年取得的成就。 感慨过后,“中国制造2025”这个已经渐渐陌生的名词再一次出现在脑中。近几年来,无论是网上的讨论还是报纸、新闻媒体中,都已经很少提及了,我也不记得它具体的内容。但纪录片引发了我的兴趣,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索这个宏伟计划的具体细节。 2014年,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目标很明确:让中国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彼时,世界对中国制造业的印象还停留在“便宜、量大”的阶段,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关键设备受制于人,可以说处处“卡脖子”。我清晰地记得,那个时候,街上跑的是各种蓝牌的合资车,国产汽车很少;欧美国家只要在芯片上略施薄惩,就能让中国的大企业濒临破产;中国的蓝天上,来回穿梭的是外国制造的客机;而大家用的手机更多的还是苹果、三星等进口品牌。在当时看来,“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遥远而艰难的目标,或许很多人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 可当我从互联网对2014年的回忆中脱离后,便突然产生了一种时空错位的感觉,因为那十年前看似不可能的愿景,绝大部分已经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今天,如果你在中国的城际高速公路上,驾驶着国产的新能源汽车飞驰,会看到路旁耸立着巨树般的风力发电机,蓝天上时不时有C919大飞机飞过;当你与高铁线路并行时,“复兴号”驶过的轰鸣,总能给你深刻的印象;今天,你的日常生活所需可以通过国产的手机轻松下单,而连接这亿万台手机的则是中国的5G网络。 “中国制造2025”不再见诸于报端,有人说它失败了,也有人认为它没达到期待。但真相是,它不仅没失败,还低调地完成了很多目标,甚至提前交了答卷。只不过它的成就如春风化雨,已经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浏览完网页,我一方面心潮澎湃,作为这个时代的中国人,鉴证祖国的复兴和繁荣,我充满了自豪感;另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实现的过程也真真切切说明一个道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会比任何一项“中国制造2025”科技难关要艰巨。很多时候,之所以没有进展,只是不愿意俯下身子,深入到问题中。当我们仔细观察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会发现解决的办法! 祖国的复兴已经形成了不可逆转的洪流,作为一名建设者,我的职责就是投入到这股洪流中,成为一朵浪花,用自己的劳动筑起现代化的新中国。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