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秋记:晴空下的山河与烟火 |
||||
|
||||
几场大雨过后,榆次的秋才算真正立住了脚。晨雾漫过潇河两岸的芦苇荡时,天便蓝得格外透亮,像被老匠人精心擦拭过的琉璃,连一丝云絮都舍不得随意铺陈。站在古城墙的青砖上往南望,乌金山的轮廓在晨光里渐次清晰,褪去盛夏的浓绿后,漫山的松柏又添了几分苍劲,间或有槭树的红、桦树的黄点缀其间,像大自然用毛笔蘸着颜料,在黛色的山肩上轻轻晕染。 榆次的秋从不是骤然而至的。入秋后的风先有了脾气,不再带着盛夏的黏腻,清晨穿过老巷时,会卷起墙根下晒干的玉米叶,簌簌声里满是丰收的序曲。古城南大街的老茶馆外,竹椅总是早早被晒暖,老人们端着粗瓷碗喝砖茶,话里离不开“秋老虎”的余威——榆次的秋常有这样的温柔,正午的日头还带着夏末的暖意,穿件短袖走在城隍庙的石板路上,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肩头,竟让人有了几分春日的慵懒。可到了傍晚,风一凉,便又分明是秋的模样,卖糖炒栗子的摊子支起来,甜香混着烤红薯的焦味,顺着巷口飘出老远,勾着放学孩子的脚步。 最妙的是秋阳下的田野。从城区往东阳镇去,公路两旁的玉米地早已褪去青涩,金黄的穗子垂着沉甸甸的颗粒,风一吹便掀起层层波浪,沙沙声里全是饱满的喜悦。农户们戴着草帽在地里掰玉米,竹筐装满了就往三轮车上摞,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掩不住眼角的笑意。偶有几株向日葵还站在田埂边,花盘朝着太阳的方向微微倾斜,花瓣虽已有些枯萎,却依旧透着倔强的生机。 若遇着晴朗的周末,乌金山便是榆次人赏秋的好去处。沿着盘山公路往上走,路边的野菊开得正盛,黄的、白的、紫的,一簇簇点缀在草丛间,引得蜜蜂嗡嗡地闹。到了山顶的观景台,极目远眺,整个榆次城尽收眼底——古城的飞檐翘角在秋阳下泛着微光,潇河像一条银色的丝带绕着城区蜿蜒,远处的农田里,收割机正忙着收割,留下一片片整齐的麦茬。风从山间吹过,带着松针的清香,深吸一口,满是秋日的清爽。 傍晚时分,秋阳渐渐西沉,把天边的云彩染成了橘红色。古城里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来,暖黄的光透过窗纸,映在青石板路上,平添了几分静谧。街角的面馆里,热气腾腾的刀削面刚出锅,撒上一把香菜,再浇上一勺陈醋,一口下去,浑身都暖了。窗外,偶尔有落叶飘过,轻轻落在青瓦上,没有萧瑟的愁绪,反倒像是秋写给榆次的信,字里行间全是岁月的安稳与温柔。 榆次的秋,没有江南的缠绵细雨,也没有塞北的凛冽寒风,它像一位温和的老者,用晴朗的天、清爽的风、饱满的果实,慢慢铺陈出生活的诗意。在这里待得久了,便会懂得,所谓秋高气爽,不只是天气的清朗,更是人心的安定——是古城墙下的闲谈,是田野里的丰收,是山间吹来的清风,是每一个寻常日子里,藏不住的踏实与欢喜。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