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赋能】以“科技力量”筑牢“大国粮仓” |
|||||
|
|||||
初升的太阳照亮天际,金辉交织,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街角,23座高度近35米的浅圆仓整齐排列,耸立的粮仓与朝霞交相辉映,绘就出一幅灿烂画卷。 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粮食仓储物流项目二期工程,在天津地区形成了集中粮食储备库、中转库和收纳库的粮食储运体系,发挥着储备运作在保供应、稳预期和畅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粮食市场稳定、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的“硬实力”。 为实现工程优质履约,项目建设团队智绘蓝图,日夜兼程,同时不断探索和实践数字信息化管理在施工中的应用,用“科技力量”助力粮食收储,筑牢“大国粮仓”。 “BIM+”推动融合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建筑行业的发展,BIM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凭借三维可视化、信息共享、协同作业等优势,让工程建设变得更加智慧、高效与安全。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团队充分考虑项目特点、施工重难点,利用BIM技术将二维平面施工图纸转化为3D,甚至4D可视化立体模型,针对施工进度、机电安装工程、筒仓仓壁受力分析等关键环节,将工程整体、部分、细节、节点等一一展现,针对性进行深化模拟,综合评估潜在风险,分析优化施工方案,并辅助施工现场人员、材料、设备等合理调配使用,切实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实现对项目建设的整体把控。 “这种交底方式好呀!跟看动画片似的,让我们身临其境,方便我们理解和干活。”参与圆锥壳仓顶施工的王师傅连连称赞。 项目每座圆锥壳仓顶跨度25米,高4.8米,钢桁架支撑系统重近30吨,需高空作业且坡面较大,是项目施工管控的重点和难点。项目建设团队经过反复论证形成了4万余字的浅圆仓圆锥壳顶板伞骨形钢桁架支撑系统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前的交底环节必不可少,但大家不满足于传统的口头交底和记录交底形式,利用BIM技术,通过视频语言表达、画面展示、重点部位标注等,将全过程的施工工艺按照公司专项施工方案编写框架,制作成时长为8分40秒交底视频,同时制作仓顶圆锥壳顶板伞骨形钢桁架VR应用程序,将结构全部零部件进行拆分演示,还提供了移动、标注、快照、测量、多人在线等功能,以更加高效、直观的方式,为施工人员提供沉浸式体验,使现场施工人员准确理解设计意图、施工步骤和安全要点。 同时,项目建设团队尝试创新“BIM+GIS+无人机”“BIM+二维码”“BIM+数字化平台”等形式,建立数字化运行模型,优化运行控制,致力建立从设计、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库,对获得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实现人、环、法、机、时、物相互协同。 经统计测算,项目建设期间通过BIM技术共发现图纸问题57处,解决管线问题128处,节省工期31天,节约资金成本约31万元,并先后获天津市建设工程BIM技术应用成果评价Ⅱ类成果、中国信息协会第三届信息技术服务业应用技能大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赛项团体三等奖、第二届中国重大工程数字生态大会暨第三届“新基建杯”BIM应用大赛优秀成果二等奖等成果,实现了创新创效的目的。 “产学研用”促进成果落地 “咱独立申报的《大直径浅圆仓薄壁混凝土滑模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在2024年中国电建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中获得了二等奖!”依托大港粮食仓储物流二期项目课题成果获奖的好消息不胫而走。 《大直径浅圆仓薄壁混凝土滑模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围绕项目滑模施工开展。项目浅圆仓施工采用滑模施工工艺,属多工种、多人员同一时间立体交叉作业施工,且滑模施工具有一次性成型的工艺特点。在滑模施工过程中存在应力应变监测、仓体重点位置的结构稳定性监测、滑模平台液压系统的智能控制及养护方法等关键技术问题,都可能影响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为克服这些挑战,解决施工中潜在的隐患问题,项目团队针对现有滑模施工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对技术难点进行施工工艺创新,邀请电建市政集团专家、天津大学和天津城建大学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展科技研发交流,致力于将“产学研用”创新模式全面、高效地推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取得了多项研发成果。 “工程质量安全是红线底线,浅圆仓仓壁浇筑对混凝土强度的要求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和环节,传统的混凝土强度检测大多用目测,只能进行粗略判断,为此我们设计滑升平台的液压自动控制系统,应用的红外热波技术实时检测浇筑过程,实现对混凝土内部强度的快速检测,对坍落度能够精准判定,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曾任项目总工的常怀雷介绍道。 除了构建滑升平台的液压自动控制系统采用红外热波技术实时检混凝土强度外,项目建设团队还联合天津城建大学研发了浅圆仓数字化智能监控工作平台和仓壁混凝土养护喷淋系统,首次实现了圆度、垂直度、应力、应变等施工关键参数的全周期实时监控和可视化自动智能养护,有效提升施工质量和速度。 含有系列成果的《大直径浅圆仓薄壁混凝土滑模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经过天津市科学技术评价中心鉴定,综合评价为国际先进,不仅对大直径浅圆仓的工程设计与安全施工提供了理论指导,促进混凝土粮仓快速施工工艺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同时也提升了公司在国内混凝土粮仓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革新”引领工艺升级 在日新月异,万物快速更迭的时代,施工领域也在悄然经历着工艺升级与技术革新。 项目建设团队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强化创新创效意识,将创新灵感转化推动项目建设的驱动力和生产力,各种创新创效的点子和成果如同一股清泉,不断为项目建设注入活力与效率。 “近期滑模平台安全护栏施工,钢管的消耗量和损耗量比较高……”一次例会上的日常交流,引起了项目建设团队的注意。大家就如何将直立钢管适配弧型仓壁开展头脑风暴,“人工弯折耗时耗力,我们可以制作一种装置进行自动弯折”“钢管型号不同,弯折角度要求不同,要考虑不同型号的力度”“最重要的是弯折后的钢管质量,一定要满足安全施工要求”……不久后,适配多种钢管型号的多弧度弯折装置成功在施工中应用,既可以更换不同冲头满足不同类型钢管折弯成不同角度的需求,扩大使用范围,底板上安装的电动千斤顶还可以提高稳定性,保证钢管的折弯质量,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材料损耗,这一创新成果也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的认可。 这样集思广益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项目团队在滑模施工中发明一种滑模施工竖向钢筋定位装置,加强横向钢筋连接保证竖向钢筋的定位,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在仓顶施工中发明一种用于粮仓的钢桁架提升装置,为钢桁架提升操作提供极大的便利……最终,项目授权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科技论文9篇,为项目优质履约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也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科技赋能,未来可期。我们也将继续以建设优质工程为目标,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稳步推进创新技术研究,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广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工程中的应用,以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增强公司科技创新力与核心竞争优势,助力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